环境模拟试验及可靠性介绍
现代中国(20世纪)可靠性方面发展的文章不多,偶有涉及,往往惊鸿一瞥,常常语焉不详。故而资料匮乏,只能摘句寻章,只言片语,东拼西凑,罗列如下:
从甲午战争之后,国家历经辛亥**、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内战时期、朝鲜战争,战乱频仍、民生凋敝,闹轰轰混乱了差不多半个多世纪,国内关于可靠性的历史更是乏善可陈。直到1953年开始的**个五年计划才开始进行可靠性教育,国内现代可靠性发展开始起步。
**个五年计划期间就建立了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实验研究基地,调查和统计电子和某些机械产品的使用情况及失效情况,并开展了产品的可靠性的环境适应性试验,同时,还在一些研究所和工厂建立可靠性试验室,在研究、设计、试制新产品的过程中,开始进行环境适应性和寿命试验。**、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开展了大量的产品可靠性和环境适应性的研究和试验工作,对失效产品进行物理、化学分析。在分析产品失效机理的基础上,对原材料、产品设计、工艺及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水平。
50年代在广州筹建了亚热带环境适应性试验基地,从事电子产品环境试验和热带防护措施研究。
1955年正式开始开展环境试验工作,首先在广州、上海、海南建立天然暴露试验站,与东欧六国共同合作探索热带、亚热带、工业气体等对电子电工产品的影响。
1955年12月23日根据中国、匈牙利科学技术合作协议,**机械工业部批准建立“中国亚热带电讯器材研究所”。
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原机械电子工业部的内部期刊有介绍国外可靠性工作的报道。
60年代,我国在雷达、通信机、电子计算机等方面提出了可靠性问题,并始着手采取措施。
60年代初电子部成立了“中国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进行了可靠性评估的开拓性工作。
1960年9月10日,发射测试站**用国产推进剂独立操作,成功发射了一枚苏制近程地地导弹。
1960年11月5日, 由中国仿制苏联的东风-1短程弹道导弹**进行了成功的试射。
1964年10月16日中国**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5年在钱学森科学家的建议下7机部成立了可靠性质量管理研究所。航天产品采用严格筛选的“七专”元器件。
七专产品就是七个专门:指专人、专机、专料、专批、专检、专技、专卡或专线制成的产品。
为了保证**元器件的质量,我国制订了一系列的元器件标准。在七十年代末期制订的“七专”7905技术协议和八十年代初期制订的“七专”8406技术条件,“七专”技术条件是建立我国**元器件标准的基础,目前按“七专”条件或其加严条件控制生产的元器件仍是航天等部门使用的主要品种。
“两弹一星”时,周总理提出16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在整机系统可靠性设计上采取措施,保证了运载火箭、通讯卫星的连续发射成功和海底通信电缆的长期正常运行。在**领域,对部分型号和较大的系统提出了定量可靠性要求,并为此而开展设计过程中的可靠性分配及预计工作及可靠性评估及分析,从而保证产品可靠性不断提高。
1967年6月17日上午8时20分,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颗氢弹爆炸试验获得完全的成功。
1968年,我国自行设计和施工的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1969年9月21日,毛泽东视察南京长江大桥。
1969年9月26日许世友指挥80辆国产轻型坦克和60多辆各型汽车一起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对南京长江大桥进行测试。
1970年4月24日,中国**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1970年8月,利用南京长江大桥进行潜射导弹模拟试验。
70年代初,航天部门首先提出了电子元器件必须经过严格筛选。
1972年组建为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研究所,对我国可靠性工程起了积极促进作用。
70年代我国引进国外标准资料,1972年由电子部标准化所组织了一批学者收集、分析国外资料,并着手于地缆300路通讯系统的可靠性工程,两年后见到了效果。
70年代由于我国重点工程的需要,以及消费者的强烈要求,对各行业开展可靠性的研究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70年代,出于国家重点工程的迫切需要,特别是航天及中日海底电缆对高可靠元器件的需要,发展了电子元器件“七专”产品及对元器件验证试验,促进了我国可靠性数学的发展。
70年代中因中日海缆需要,电子部开展了高可靠元器件验证试验,发展为加速寿命试验技术。
70年代中期,由于中日海底电缆工程的需要,提出高可靠性元器件验证试验的研究,促进了我国可靠性数学的发展。
1973年起,原国防科工委和原四机部为了 解决国家重点工程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多次召开有关提高可靠性的工作会议。
1973年开始,原国防科委及四机部连续召开可靠性工作会议,提出重点研究解决国家重点工程用元器件的可靠性问题。
70年代后期始,不少大学举办了可靠性学习班培训在职人员,以后开设可靠性课程,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
1976年颁发了**个可靠性的标准SJ1044-76《可靠性名词术语》,这就是国家标准GB3187-82《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的前身。
1978年发布研制了**个可靠性试验方法系列标准SJ1432~1435-78《寿命试验和加速寿命试验》,现在的国家标准编号是GB2689-81。GB1977-79《电子元器件失效率试验方法》是颁发的**个可靠性国家标准。它曾引起电子元器件产品标准,在质量指标、检验方法、质量保证等内容发生很大的变化。
1978年提出并实施《电子产品可靠性“七专”质量控制与反馈科学实验》计划。
1978年开始,原国家计委、电子工业部及广播电视工业总局陆续召开了有关提高电视机质量工作会议,对电视机等产品明确提出了可靠性、**性要求和可靠性指标,组织国内整机及元器件生产厂开展了大规模的以可靠性为重心的**质量管理。在5年时间内,使电视机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提高了一个数量级,MTBF由300小时提高到3000小时,配套元器件使用可靠性也提高了一至二个数量级。由于狠抓了国家重点工程和电视机的可靠性,推动了整机和电子元器件可靠性工作。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形成了我国可靠性工作**个高潮,国内各工业部门及各兵种纷纷进行可靠性普及培训教育,形成骨干队伍,建立可靠性工作组织管理机构,进行可靠性试验和可靠性设计及信息收集与反馈工作。
80年代初期,出版了大量的可靠性工作专著、国家制定了一批可靠性工作的标准、各学校有大量的人投入可靠性的研究。
80年代,我国的各种可靠性机构,学术团体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起来。*先成立的一个学术团体是在中国电子学会下组建了“国内电子产品可靠性与质量管理专业委员会”。接着于1981年成立了“可靠性数学专业委员会”,后来在航空、航天、仪表等专业都设立了相应的可靠性学术团体。
为了便于与国际电工委员会的可靠性标准技术委员会(IEC/TC 56)的工作协调,于1982年8月成立“国内电工电子可靠性与维修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承担电工电子可靠性基础标准的审查、咨询方面的工作。
1982年10月12日15时 我国巨浪1型潜射导弹第1次成功发射。
1984年起,组织制定、引进、颁发了可靠性和无限小标准,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企业开展了可靠性补课工作,进行产品可靠性增长工作,军方开展了可靠性评估和分析工作。
1984年开始,在国防科工委的统一领导下,结合中国国情并积极汲取国外的先进技术,组织制定了一系列关于可靠性的基础规定和标准。
1985年10月国防科工委颁发的《航空技术装备寿命与可靠性工作暂行规定》,是我国航空工业的可靠性工程**进入工程实践和系统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
1987年5月,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产品质量管理条例》明确了在产品研制中要运用可靠性技术;
1987年12月和1988年3月先后颁发的国家**标准GJB368—87《装备维修性通用规范》和GJB450—88《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通用大纲》,可以说是目前我国**产品可靠性技术具有代表性的基础标准。
80年代末,各级领导转变观念,重视产品质量,首先在武器装备上加强质量与可靠性工作,通过大力贯彻《**产品质量管理条例》。**产品质量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对可靠性工作要求,在研制阶段主要贯彻《可靠性保证大纲》在生产阶段主要贯彻《质量保证大纲》。通过宣贯GJB450《装备研制与生产的可靠性与维修性管理规定》,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掀起了我国可靠性工作**个高潮。
90年代初,中国原机械电子工业部提出了“以科技为先导,以质量为主线”,沿着管起来-控制好-上水平的发展模式开展可靠性工作,兴起了我国**次可靠性工作的高潮,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由于软件可靠性问题的重要性更加突出和软件可靠性工程实践范畴的不断扩展,软件可靠性逐渐成为软件开发人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软件可靠性工程在软件工程领域逐渐取得相对独立的地位,并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分支。
90年代初落入低谷,在这方面开展工作的人很少,学术成果也平平。主要的原因是可靠性工作很难做,出成果较慢。
近些年,可靠性工作有些升温,这次升温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企业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比较理智。许多工业部门将可靠性工作列在了重要的地位,**集团也陆续成立了集团的可靠性中心。如1991年兵器可靠性中心成立,在此基础上,2008年建立了国防科技工业机械可靠性研究中心,目前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可靠性技术成果不断得到推广应用。
综观20世纪之中国,以原子弹、氢弹、导弹、卫星、潜射导弹为标志性的从无到有的开创,既巩固了国防,又树立了大国应有的形象,同时也表明,在这些**科技领域,中国国防工业制造可靠性达到了一个****的水平,这一点应予以肯定。